徽派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,其瓦片样式不仅承载着实用功能(如排水、防风、隔热),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和美学特征,体现了“天人合一”的设计理念与地域文化特色。以下从材质、形制、色彩、工艺四个维度解析其对瓦片样式的具体要求: 一、材质选择:天然为主,兼顾耐久性 1.传统材质:小青瓦(土瓦) 原料与工艺:以黏土为原料,经塑形、阴干后入窑烧制,窑内还原气氛使瓦片呈青灰色(若为氧化气氛则成红色,徽派建筑极少使用)。 特点:质地疏松多孔,透气性好,适合南方湿润气候;但强度较低,需定期检修更换(寿命约20-30年)。 使用场景:广泛用于屋顶面瓦、檐口瓦,部分建筑的屋脊、戗角也会用小青瓦堆叠造型。 2.进阶材质:琉璃瓦(少量使用) 工艺:在小青瓦基础上施釉烧制,釉色以黑色、深灰、酱色为主(忌用明黄、翠绿等艳丽色彩,符合徽派建筑素雅风格)。 特点:表面光滑防水性强,寿命可达50年以上,但成本较高,多用于祠堂、牌坊等重要建筑的屋脊或局部装饰。 3.现代改良材质:机制水泥瓦 工艺:以水泥、砂、矿物颜料压制而成,仿小青瓦形制,表面做哑光处理。 特点:强度高、耐候性好,维护成本低,现代仿古徽派建筑中常见,但传统匠人认为其缺少“土气”和历史韵味。 二、形制要求:等级分明,注重功能性与礼制 1.基本形制:板瓦与筒瓦的组合 板瓦(底瓦):弧形向下,铺设时凹面朝上承接雨水,上下片搭接长度需≥1/3瓦长(约10-15厘米),防止倒灌。 筒瓦(盖瓦):弧形向上,覆盖于板瓦接缝处,截面呈半圆形或弧形,端部常带有“瓦当”(圆形或半圆形装饰构件)。 组合逻辑:遵循“一阴一阳”的哲学理念,板瓦为阴、筒瓦为阳,交替铺设形成整齐的瓦垄,既满足排水需求,又暗合风水观念。 2.特殊部位形制 屋脊瓦: 正脊:屋顶最高处的横向屋脊,常用小青瓦堆叠成“鱼脊背”状(中间高、两侧低),或用特制的“正脊筒瓦”(截面呈三角形或梯形),端部装饰“吻兽”(如鳌鱼、哺鸡兽),寓意镇火避邪。 垂脊/戗脊:从正脊向两侧延伸的屋脊,用筒瓦斜向铺设,端部设“走兽”(如海马、天马),等级越高的建筑,走兽数量越多(徽派民居一般为1-3个,祠堂可达5个)。 檐口瓦: 檐口第一排板瓦需挑出檐桁约5-8厘米,端部加装“滴水瓦”(板瓦前端下垂呈三角形,刻有花纹或几何图案,如如意纹、回字纹),引导雨水垂直下落,避免侵蚀墙面。 檐口筒瓦端部加装“瓦当”,常见纹样有“寿”字、云纹、莲花纹等,既美观又防止虫鸟钻入瓦下。 3.等级差异 普通民居:仅用板瓦覆盖屋顶,筒瓦仅用于屋脊和檐口,瓦当、滴水纹样简洁(如素面或简单线条)。 官宅/祠堂:可使用琉璃筒瓦,屋脊装饰复杂吻兽,瓦当、滴水雕刻精细(如人物故事、吉祥图案),体现宗法制度下的等级秩序。 三、色彩规范:青灰为基,忌艳丽浮华 1.主色调:青灰色系 小青瓦的自然青灰色与徽派建筑“白墙黛瓦”的整体色调高度统一,营造出素雅、宁静的视觉效果,契合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的思想。 色彩来源:黏土中含铁量较低,烧制时还原气氛使Fe₂O₃转化为FeO,呈现青灰色;若含铁量较高则偏深灰,部分地区称为“乌瓦”。 2.禁忌色彩 禁用明黄、朱红等皇家专用色,也极少使用鲜绿、橙红等艳丽色彩,避免破坏“天人合一”的和谐意境。 特殊场合例外:部分宗族祠堂的屋脊琉璃瓦可使用深酱色或古铜色,以凸显庄重,但需遵循“subordinatetowhiteandgray”(从属于白灰主调)的原则。 四、工艺与装饰:精细雅致,暗含文化符号 1.铺瓦工艺:“压七露三”与“望砖打底” 压七露三:上下层板瓦搭接时,上层瓦覆盖下层瓦的70%,露出30%(约10厘米),既保证排水顺畅,又避免搭接过密导致闷热。 望砖打底:在椽子上方先铺设一层薄砖(望砖),再铺瓦片,形成空气层隔热,同时防止泥土掉落,提升屋顶整体性(多见于富裕人家或公共建筑)。 2.装饰纹样:地域文化的视觉表达 瓦当/滴水纹样: 植物纹:如梅兰竹菊(象征君子品格)、莲花(寓意清廉)。 动物纹:蝙蝠(谐音“福”)、鹿(谐音“禄”)、鱼(象征富足)。 文字纹:单字“福”“寿”或短语“吉祥如意”,多为阳刻,笔画流畅。 屋脊装饰: 鳌鱼吻:正脊两端设鳌鱼形吻兽,张口吞脊,尾部上翘,传说可防火消灾(取“龙生九子,鳌鱼好吞火”之意)。 哺鸡兽:垂脊端部设陶制母鸡造型,羽翼舒展,口衔谷穗,象征五谷丰登,常见于民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