屋面瓦的铺设质量直接影响建筑防水性能、美观度及使用寿命,需结合瓦片类型(如陶瓦、琉璃瓦、沥青瓦等)和屋面结构特点,从基础处理、铺设流程到细节工艺严格把控,以下是具体注意事项: 一、施工前的准备与基层处理 1.材料与工具检查 瓦片质量检查: 逐片查看瓦片是否有裂纹、缺角、釉面剥落(陶瓦/琉璃瓦)或沥青层破损(沥青瓦),尺寸偏差需≤2mm(以确保搭接严密); 配套配件(如挂瓦条、顺水条、脊瓦、檐口瓦等)需齐全,金属件需做防锈处理(镀锌层厚度≥85μm)。 工具准备: 专用工具(挂瓦架、坡度尺、切割器)、安全设备(安全带、防滑鞋),并检查脚手架稳定性(承重≥200kg/m²)。 2.屋面基层处理 平整度要求: 混凝土基层误差≤5mm/2m(用靠尺检测),若凹凸不平需用1:3水泥砂浆找平,养护7天以上(含水率≤10%); 木质基层需检查木板是否腐朽、变形,接缝处用防水胶带密封(防止雨水渗入)。 防水与防潮层施工: 铺设前先做屋面防水层(如SBS改性沥青卷材或高分子防水卷材),搭接宽度≥100mm,泛水高度≥250mm; 寒冷地区可在防水层上增设隔汽层(聚乙烯薄膜),防止室内水汽渗透导致瓦片冻胀破裂。 二、铺设流程与关键工艺要点 1.挂瓦条与顺水条安装 间距规范: 顺水条(垂直于屋脊)间距≤600mm,用膨胀螺栓固定(钻孔深度≥50mm),确保排水坡度(≥20°); 挂瓦条(平行于屋脊)间距根据瓦片规格调整(如陶瓦通常为300-350mm),同一排挂瓦条高差≤3mm(用水平仪校准)。 防腐处理: 木质挂瓦条需涂刷防腐油(焦油含量≥30%)或防腐剂(CCA/ACQ处理),金属挂瓦条需镀锌或喷涂防锈漆(干膜厚度≥60μm)。 2.瓦片铺设顺序 从下往上、从檐口到屋脊: 先铺檐口第一排瓦(挑出檐口50-70mm),用铜丝或不锈钢钉固定(避免生锈),每片瓦搭接≥100mm(坡屋面)或≥50mm(平屋面); 斜脊处瓦片需切割成45°角,与脊瓦搭接≥80mm,用防水砂浆填缝(水泥:砂=1:2.5,掺5%防水剂)。 3.不同瓦片的铺设细节 陶瓦/琉璃瓦: 采用“一瓦一钉”固定(坡度过大时需双钉),钉孔位置距瓦边缘≥30mm(防止开裂),钉帽用密封胶覆盖; 瓦片搭接处的凹槽需对齐,确保雨水沿沟槽流下,避免倒灌。 沥青瓦: 采用自粘胶条与钉子结合固定(每片瓦≥4个钉子,檐口处≥6个),钉子需钉在自粘胶上方15mm处,避免刺破胎基; 层间搭接需错缝(上下排搭接≥100mm,左右排错缝≥1/3瓦长),防止出现通缝。 三、节点处理与防水细节 1.檐口与天沟处理 檐口瓦固定: 檐口第一排瓦下方增设金属滴水板(厚度≥0.8mm),用膨胀螺栓固定(间距≤300mm),滴水板伸入天沟≥50mm; 天沟处瓦片需裁剪成弧形,搭接天沟卷材≥150mm,并用密封胶密封(断裂延伸率≥300%)。 2.屋脊与泛水节点 脊瓦铺设: 脊瓦与坡面瓦搭接≥80mm,用防水砂浆填塞缝隙,表面抹成圆弧状(半径≥50mm),防止积水; 烟囱、管道等突出部位需做泛水板(不锈钢或镀锌钢板),泛水板上翻高度≥250mm,与瓦片搭接处用密封胶填缝。 3.通风与排水设计 屋脊处每隔1-2m设置通风孔(直径≥50mm),确保屋面空气流通,防止潮气聚集; 檐口天沟坡度≥1%,落水口周围500mm范围内坡度≥5%,避免积水(天沟宽度≥300mm,深度≥200mm)。 四、施工安全与质量验收 1.安全操作规范 坡屋面施工时需设置安全绳(承重≥2000N),作业人员需系安全带(双钩交替使用); 瓦片搬运时需用专用托架(每托架重量≤50kg),禁止抛扔,避免瓦片破损或坠落伤人。 2.质量验收标准 外观检查:瓦片排列整齐,无明显色差、破损,搭接缝严密,檐口平直度偏差≤5mm(全长); 防水测试:雨后或淋水试验(持续淋水2小时),屋面无渗漏,天沟排水顺畅; 牢固性检测:随机抽取5%瓦片,用拉力计测试固定件抗拉强度(≥50N),无松动现象。 五、特殊环境下的铺设注意事项 1.严寒地区 瓦片需选用抗冻融性能好的材料(经100次冻融循环后强度损失≤10%),挂瓦条间距缩小10-20mm,防止瓦片因热胀冷缩松动; 檐口处增设电伴热系统(功率≥20W/m),避免积雪结冰导致瓦片滑落。 2.台风地区 瓦片固定件需加密(每片瓦≥6个钉子),并用不锈钢丝将瓦片与挂瓦条绑扎(直径≥1.2mm); 屋脊、檐口处增设金属压条(厚度≥1.5mm),用膨胀螺栓固定(间距≤400mm),增强抗风揭能力。